meun

深圳,如何留住雨水雨水回收利用必要性调查

发布日期: 2020-09-18浏览人数: 文章来源: 绿达实业

深圳每年从天而降近40亿吨雨水,而各大水库雨水蓄水量不到总降雨量1/8,每年至少35亿吨雨水白白流失,相当于深圳年用水量的近两倍。


      缺水深圳如何把雨水留住

 

  今年5月以来,一场场喜雨从天而降,滋润鹏城。特别是从6月上旬开始,深圳遭遇今 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连连的降雨使记者想起了一个关于开发利用深圳雨水资源的话题。

 

  深圳是全国七大严重缺水的城市,深圳境内又没有大的淡水水源。然而,记者了解到,深圳每年从天而降的雨水近40亿吨。可是,这些宝贵的雨水资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几乎都从越来越渴的深圳白白流走了。把“雨水”留住—这不啻为解决深圳缺水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新思路。

 

  深圳缺水的程度究竟有多严重?如何才能合理地收集、开发、利用好雨水资源,而不让它白白流走呢?

 

  用水需求达供水能力临界点

 深圳,如何留住雨水雨水回收利用必要性调查(图1)

  深圳严重缺水

 

  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中国国内,水资源日益短缺和水环境不断恶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深圳也不例外。

  市水务集团的一位专家用一句话概括了深圳水资源现状:“水资源少,对外依赖度高,供求关系紧张。”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市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470立方米,仅仅是全国的四分之一和广东省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七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年用水量每年增长7000万吨

 

  更让人忧虑的是,深圳境内没有大的水源,七成以上的供水都须高成本从东江流域的东深供水工程、东部水源工程两大“供水动脉”引水。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水源工程建设的力度,一批水源及城市供水工程相继建成,在短期内缓解了缺水矛盾。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深圳水源的供应形势非常严峻。目前可供的水资源量仅为12.59亿立方米,而深圳2003年的用水量已达到12.3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深圳年用水需求已基本达到供水能力的临界点,且每年仍以约7000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即使在去年大力宣传节水和提高水价的双重影响下,特区内的自来水需求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但去年全市用水量还是达到了13.5亿立方米,水的整体供求关系仍然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

 

  根据深圳的用水增长速度,市水务部门曾作了一个长期的预测,到2010年,深圳市需水量将达到19.43亿立方米。即使现在还在规划中的东部水源工程二期全部建成,并按设计取水能力取水,本地及境外可供水量也只有19.12亿立方米。到2030年,深圳市总需水量更可能突破33亿立方米,届时深圳将面临非常严重的缺水。

 

  深圳七成水源依赖东江

  随着东江流域各城市发展、东江生态保护等原因,深圳从境外增加引水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现在东江的总流量大约是320亿立方米,但是沿线有3000多万人喝东江水,已经超过了它的负载能力。而深圳除了东江外,附近也没有其他的适合水源,所以,境外引水基本达到极限。而且,对单一水源的高依赖使得深圳供水的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据资料显示,历史上东江曾经多次断流。从2002年至今年5月,连续三年多的干旱天气,东江河水已经连续200多天处于限制水位以下。如果因为干旱让东江断流,70%水源靠东江提供的深圳会处于什么样的困境?人们可想而知。

 

  市规划局专家朱闻博对记者说,过去有人认为解决深圳缺水的根本途径在于境外引水。但从现在的形势来看,今后解决深圳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提倡节约用水、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好老天爷赐予我们丰富的雨水资源—把“雨水”留住,这不啻为解决深圳缺水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新思路。

 深圳,如何留住雨水雨水回收利用必要性调查(图1)

  七院士开处方下了同一味“药”  

  开发利用雨水  深圳年均降雨量1966毫米


  据市气象局最近30年的降雨量资料显示,深圳年均降雨量达1966毫米,最高降雨量达到2747毫米。

 

  那么,深圳一年从天而降的雨水究竟有多少呢?市气象局的高级工程师钟先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深圳土地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若按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计算,假定雨水从天而降后不蒸发、不流走,深圳版图内的地面积聚的雨水将达2米高,降雨总量约计40亿立方米。这是一笔多么巨大、多么宝贵的天然水资源啊!

 

  从天而降雨水会有多少能够留下来并被人利用呢?令人遗憾的是,相对于日益匮乏的深圳水资源,深圳市雨水开发利用情况十分有限,几乎是一片空白。

 

  市气象局的高级工程师钟先生告诉记者,深圳虽然是个丘陵地形,但由于濒临大海,又没有大江大河,雨水一下来,除了少数被拦截流到水库外,几乎全部流到海里了,真正留下来利用的并不多。再加上深圳的大小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雨水一进河里也就很难再利用了。结果,“天赐之水”被排到沟渠河海里,从干渴的城市、从市民的身边白白流走了。

 

  水库蓄集雨水不到年降水量1/8

 

  据了解,深圳目前利用雨水的主要途径就是用水库蓄水。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建有水库253座,集雨面积590.87平方公里,其中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184座,小型塘库58座,总库容5.8亿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4.23亿立方米。目前的实际蓄水量仅为总库容一半左右。如果按照深圳水库设计蓄水总库容来计算,深圳各大水库雨水蓄水量还不到深圳一年总降雨量的八分之一。这就意味着,深圳每年至少约有35亿立方米的雨水或流失、或蒸发掉了。

 

  在深圳前不久召开的一次治水专家论证会上,包括7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家水利环保专家组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深圳雨水利用问题。他们认为,深圳是缺水城市,但是深圳的年降雨量是1900多毫米,北京是600毫米,所以从深圳的年降水量来说,水量非常丰富。问题是这些雨水都流走了。这样的情况在世界各国有很多,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因为日本大的河流非常的少,而且非常的短,从东到西的距离短,下雨以后就很快流走了。日本的办法就是搞雨水收集和利用。据这些专家说,日本和德国在搞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用各式各样不同的方式,比如建造一些储存池,把雨水收集起来,等到旱季的时候再利用。有鉴于此,专家们为深圳治水开出了这样一个“药方”:目前,深圳在全面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应加强对雨水、污水、海水等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雨水是资源,要先利用再排放。日本和德国的做法,深圳完全可以借鉴。如果雨水能得到有效利用,就能大大减轻深圳城市供水的巨大压力。

 深圳,如何留住雨水雨水回收利用必要性调查(图3)

  专家支招社区雨水要零排放

 

  “喝”饱用足雨水

  “雨水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简直是一种‘天赐’之宝,不能花巨资把它一排了之!”城市雨水缺乏综合利用的问题,在国内的许多城市都普遍存在。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城市的雨水资源显得更加“金贵”,北京等城市已把目光投向从天而降的雨水。而继北京之后,天津、青岛、上海、大连、南京等许多城市也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怎样收集开发利用宝贵的雨水资源?如何让城市多“喝”雨水“解渴”,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国内外城市大力推广雨水利用

  城市雨水利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有了城市雨水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据介绍,在美国、日本、德国、印度等国家和我国台湾的不少城市,都已开始将屋顶、平台雨水收集起来,用于非饮用的生活用水,如冲洗厕所、草坪绿化、建设人工景观等。台湾甚至做出规定,在城市新建居民住宅楼,必须要修建集雨设施。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正在大力推广雨水利用,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已经在城区范围内建成了22个集雨工程,通过铺设透水路面、集雨灌溉、洗车、冲厕所、冲操场等方法,年利用雨水资源已达35万立方米。他们还与德国合作开发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项目,对新建小区,要求修建回灌集雨设施,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应大力开展社区雨水综合利用

  如何让深圳多“喝”雨水“解渴”?在深圳较早提出利用雨水资源的市规划局专家朱闻博对记者说,深圳雨水资源非常丰富,一方面为了避免洪涝灾害,花费大量投资建设雨水排涝系统将雨水快速排进大海,另一方面同样花费大量投资跨境抽提江水来满足日益增加的城市用水和改善环境。在我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今天,把雨水看作是一种资源加以综合利用,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显得非常有意义。按照这样的思路,他认为深圳应确立“雨水是资源、综合利用在前、排放在后”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雨水综合利用,减少雨水排放径流。可在学校、企业、小区、大型公共场所等单位里面和道路两侧修建蓄水池,减少地面积水总量,并将积蓄的雨水用于冲厕、洗车、消防、浇花、洒路、取暖、水景景观用水等,也可回灌补充地下水,努力实现社区雨水零排放。改变绿化带的模式,使其具备收水功能。建设屋面雨水集蓄与回用系统。如机场、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市民中心等场所,屋面积水面积大,雨水收集系统完善,适宜建屋面雨水利用系统。收集的雨水经沉淀和过滤等简易处理后主要用于公共场所、企业和家庭的非饮用水(如冷觉循环水、地面冲洗用水、绿化用水、厕所冲洗水等)。在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中,铺设雨水管道一律采用下渗管道,人行道面采用透水砖铺设,一可下渗补充地下水,二则可以减少泄洪径流、减轻管道压力,可谓一举有多得。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城市地下水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深圳,如何留住雨水雨水回收利用必要性调查(图4)

  各国利用雨水取之有道

 

  日本:公共建筑群须建雨水下渗设施

  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还将蓄洪池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近年来,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地修建在楼前屋后。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澳大利亚:人行道铺的都是透水砖

  澳大利亚在雨水利用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他们在很多新开发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透水砖,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雨水收集后,先被集中到第一级人工池里过滤、沉淀;然后,在第二级池子里进行化学处理,除去一些污染物;最后在第三个种有类似芦苇的植物并养鱼的池塘里进行生物处理,也就是让池塘中的动植物吃掉一些有机物。经过这三道工序后,雨水就被送到工厂作为工业用水直接利用。

 

  德国:放跑雨水要收费

  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新建的工业、商业和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美国:强制“就地滞洪蓄水”

  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如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的地下回灌系统,10年间(1971~1980)的地下水回灌总量为1.338亿立方米,其年回灌量占该市年用水量的20%。在芝加哥市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其他很多城市还建立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美国不但重视工程措施,而且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不包括独户住家)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丹麦:居民用水22%靠天降

  丹麦过去供水主要靠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含水层已经被过度开采。为此在丹麦开始寻找可替代的水源。在城市地区从屋顶收集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经过收集管底部的预过滤设备,进入贮水池进行储存。使用时利用泵经进水口的浮筒式过滤器过滤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洗衣服。在7个月的降雨期,从屋顶收集起来的雨水量,就足以满足冲洗厕所的用水。而洗衣服的需水量仅4个月就可以满足。每年能从居民屋顶收集645万立方米的雨水,相当于居民总用水量的22%。


在线QQ 18718569486 在线填写留言